新陆桥(连云港)码头有限公司 顾宗路
摘要
本文针对新陆桥公司码头设备老化严重的现状,提出了一套全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通过对公司主要设备使用年限的分析,制定了包括设备日常管理、检查、维护、金属结构检测、超负荷控制、设备合理调用与人员管理以及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在内的综合管理方案。实证数据显示,实施该体系后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从120h提升至300h,金属结构裂纹检出率提高40%,年维修成本下降23%,为类似企业的设备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老旧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预防性维护;风险评估;
引言
随着我国港口行业的快速发展,码头设备的老化问题日益突出。新陆桥公司作为一家专业铁矿石码头企业,面临着设备严重老化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有效应对老旧设备带来的各种问题,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新陆桥公司主要设备的使用年限和老化情况,然后从设备日常管理、检查、维护、金属结构检测、超负荷控制以及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全面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不仅针对当前问题,还考虑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挑战,为企业设备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新陆桥公司设备现状分析
新陆桥公司主要设备包括门机、卸船机、斗轮机和装车机等,其中大部分设备已超过20年使用年限。特别是1#、2#、5#三台门机,使用年限已超过35年,属于超限设备。附属设备设施的老化情况同样严重,整体来看,系统线设备已进入老旧设备阶段。
设备老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故障率升高、维护成本增加、安全隐患增大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还可能对员工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设备管理策略,对于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提高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备日常管理策略
针对老旧设备的特点,我们首先从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入手。修订设备管理手册,明确超设计寿命设备的管理流程、职责分工和操作规程,确保设备管理有章可循。同时,落实设备管理责任,将责任明确到人,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设备操作管理方面,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设备,避免违规操作导致设备故障。同时,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技能、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等,以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
设备档案管理是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为每台超设计寿命设备建立详细档案,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技术参数、维修记录等,并定期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建立设备管理台账,详细记录设备的日常检查、保养、维修等信息,便于随时查阅和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
三、设备检查与维护方案
(一)设备检查的精细化实施
老旧设备因其使用年限长、部件磨损率高,检查工作需更注重细节和针对性。我们建立了以 “分层检查+专项监控” 为核心的检查体系,具体实施如下:
日常检查(日检)
润滑管理:针对老旧设备摩擦副磨损加剧的特点,制定“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人”的润滑标准。操作人员每日检查润滑点油位、油质,重点监控门机回转支承、行走齿轮组等关键摩擦部位,采用高精度油脂分析仪检测油液金属颗粒含量,预判轴承磨损趋势。
卫生清理:设备表面积尘、油污易加速金属腐蚀,尤其对电气元件危害显著。要求操作人员每日清理设备控制柜散热口、传感器表面及机械传动部位,避免粉尘堆积引发短路或卡滞。
周期性专项检查
传动系统深度检测:针对超限设备(如1#、2#、5#门机),振动频谱分析采用频宽5Hz-10kHz的加速度传感器,设置报警阈值为4.5mm/s(ISO 10816-3标准),通过频谱特征识别早期故障(如齿轮断齿、轴不对中)。
案例数据:
2023年Q2通过频谱分析提前发现2#门机减速机齿轮断齿隐患,提前利用空泊时间进行更换,保障后续船舶有效衔接,避免船舶作业过程中的停机故障,节约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
(二)预防性维护的精准化策略
预防性维护是延长老旧设备寿命的核心手段,需从 “预测性维护” 和 “主动性干预” 两个维度展开:
1.润滑与清洁的标准化流程
智能润滑系统改造:在门机臂架铰点、卸船机钢丝绳卷筒等关键部位加装 自动润滑装置,通过PLC控制实现定时定量注油,避免人工润滑的遗漏或过量问题。
清洁工艺升级:引入高压蒸汽清洗设备对斗轮机料斗、卸船机抓斗内部、金属结构背面等不易清理位置残留物料进行深度清理,减少腐蚀性物质(如盐雾、硫化物)对金属结构的侵蚀。
2.预防性维修的模块化实施
基于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的决策模型:根据设备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将老旧设备划分为 “关键修复区”(如门机起升制动器)和 “一般维护区”(如皮带机支架),优先保障关键部件备件库存。
易损件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斗轮机斗轮齿、卸船机钢丝绳等易损件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运行数据(如载荷次数、应力峰值),动态调整更换周期。例如,原定每6个月更换的钢丝绳,通过应力监测优化为按实际磨损量更换,备件成本降低28%。
2.1维修质量的全流程控制
维修工艺卡制度:针对老旧设备结构特点,编制专用维修工艺卡。例如,门机回转支承更换需严格执行“液压顶升+激光对中”工艺,避免传统机械顶升导致的箱体变形。
2.2维修后效能验证: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维修后电机温升,利用声发射技术评估金属结构焊接质量,确保维修达到设计性能标准。
(三)预防性维护的技术经济意义
直接效益:通过精准润滑与清洁管理,门机回转机构故障间隔周期从120小时延长至300小时;通过剩余寿命预测,设备大修费用同比下降17%。
隐性价值:减少非计划停机导致的作业延误,年避免经济损失超200万元;延长超限设备安全使用周期2-3年,延缓资本性支出压力。
通过上述精细化、数据驱动的检查与维护策略,我们不仅实现了老旧设备故障率的显著下降,更将设备管理从“被动抢修”转变为“主动防控”,为港口持续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金属结构检测与超负荷控制
金属结构检测是保障设备安全的重要环节。针对新陆桥公司老旧设备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定期检测和重点检测相结合的方案。一般设备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关键部位如吊臂、大梁、立柱等则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重点检测。检测方法以无损检测为主,包括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等,以确保在不破坏设备结构的前提下,准确发现潜在缺陷。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我们引入了第三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例如,采用无人机进行高空结构的视觉检测,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金属结构的应力集中区域,以及应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设备的三维模型,便于进行更精确的结构分析。同时,我们与高等院校和专业检测机构合作,不断探索和引入新的检测技术,如声发射检测和微磁检测等,以应对老旧设备日益复杂的检测需求。
在金属结构的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首先,制定了详细的金属结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类设备的承载极限和安全操作要求。其次,建立了金属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应力、振动和变形等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金属结构安全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超负荷控制是延长设备寿命的关键。我们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额定负荷操作,严禁超负荷作业。为此,我们在设备上安装了智能负荷监控装置,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的负荷情况,并在负荷接近或超过额定值时自动报警。同时,我们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负荷管理系统,可以远程监控多台设备的负荷状态,实现集中管理和调度。
为了进一步优化超负荷控制,我们着手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分析历史负荷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系统能够预测未来负荷变化趋势,并给出优化建议。例如,在预测到某段时间可能出现高负荷时,系统会建议提前进行设备维护或调整作业计划。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不仅有效控制了设备的负荷,还大大提高了金属结构的安全性。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设备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引入更多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五、设备合理调用与人员管理
设备的合理调用对老旧设备的寿命和运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设备调用策略不仅可以减少设备的磨损和故障,还能提高整体作业效率。为此,我们制定了一套系统的设备调用方案,结合设备的使用年限、运行状态和作业需求,合理安排每台设备的工作任务。例如,对于超限设备,我们严格控制其使用频率,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行;对于较新的设备,则适当增加其作业任务,以平衡整体设备的利用率。
设备管理人员在设备调用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设备知识,还要与设备使用人员保持密切沟通。我们定期组织设备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交流会,分享设备运行中的问题和经验,共同探讨优化设备调用的方法。此外,设备管理人员还负责制定详细的设备调用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每台设备都能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为了减少人为操作对设备的损伤,我们加强了对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基本原理、操作规程、常见故障处理等。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操作人员全面掌握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调动操作人员的积极性是保障设备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在设备操作和维护中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同时,鼓励操作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对于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会及时采纳并给予表彰。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技能竞赛,激发操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不仅提高了设备的调用效率,还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对设备的损伤。设备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为设备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设备调用策略,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进一步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是预防重大事故的有效手段。我们细化设备风险评估,对超设计寿命设备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同时,建立设备状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收集设备运行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潜在故障,提前采取维护措施。
应急响应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我们制定了设备故障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流程和责任分工。当设备出现故障或预警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处理故障,减少停机时间和损失。
七、结论
本研究针对新陆桥公司老旧设备管理问题,提出了一套全面的管理策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实施多层次检查与维护、严格金属结构检测和超负荷控制,以及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有效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了故障率和安全隐患。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新陆桥公司,也可为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企业提供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策略,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更多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真陈路1085号敉平大厦16层
订阅号
服务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真陈路1085号敉平大厦16层
电话:021-60719618
沪ICP备20022239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472
Copyright © 2008-2021 上海国腾广告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扫码手机查看
港口机械设备订阅号
港口设备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