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 汽笛声声
在繁忙的唐山港曹妃甸港区
有一支卓越的团队
用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思维
在港口发展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他们就是集团“十佳工人先锋号”
曹港股份通用码头李博创新工作室
诞生与成长
李博创新工作室(李博为左三)
展示架上琳琅满目的设备模型,浓缩每个创新项目的研发历程;白板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勾勒着团队头脑风暴的痕迹。走进曹港股份通用码头李博创新工作室,仿佛置身于充满科技感与创新活力的海洋,每个角落都孕育着创新的火花。
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李博,是位在门机操作岗位摸爬滚打近20年的“老码头”,曾主持参与一种可调节式双C型钩吊具项目研发、门机称重滑轮等多项工艺改造,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挑起了港口装卸生产的大梁。精湛的技艺和对创新的执着,吸引了一群有共同理想的技术骨干和他一起探索创新。
2016年,李博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如今成员28名。这支队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在不断实践中取得新成绩。
成果与应用
创新工作室成立伊始注重工艺创新,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后续将工作重心转向科技创新,先后开展创新项目9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2项。
港口作业中,提高吨包类货物装卸效率一直是个难题。集港和疏港作业中,司索工必须频繁地上下车进行摘钩操作,不仅耗时耗力,且存在安全风险。2024年,李博创新工作室创新研发“磁吸式自摘钩吊”,货物起吊前,吊具配备的强力磁铁自动吸附完成挂钩,货物安全放置后,吊具因重力作用自动摘钩,整个过程快速、平稳、安全。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曹港股份通用码头全面推广。
李博与团队成员在研究双C型钩卷板自动吊具模型
“一种可调节式双C型钩吊具”与“折叠集装箱托盘”两项创新项目同样备受关注。可调节式双C型钩吊具可同时吊运双件卷类货物,作业时间大幅缩短40%,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均降低50%,不仅提高了吊运速度,还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潜在风险。折叠集装箱托盘将一次吊装立卷货物的数量从1件变为2至4件,将一次吊装镀锡板的数量从2件变为14至16件,门机单次吊装载荷极大提升,作业效率显著提高。
工作室围绕降低企业成本、推广技术革新、安全高效的工作主线,编写《通用码头分公司双确认管理办法(试行)》《通用码头分公司协力单位吊索具管理规定》等管理规范,有效提升了作业安全性,为高质高效作业上了一条“安全锁”。
“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创新的效应,大家更有动力沉下心来继续去钻研、去探索。”李博说。
工作室获评全国首批“交通建设产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被河北省总工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命名为“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人才与责任
李博利用门机模型探索件杂装卸新工艺
李博既是技术领头人,也是大家的良师益友。他总是耐心地指导年轻成员。他的梦想朴实而坚定:“希望通过提升团队整体技能水平,保障港口运输安全高效。”
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年轻成员迅速成长,有的擅长机械设计,有的精通电气控制,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工作室已培养出省级劳模1名,公司劳模3名,省、市级别技术状元2名,省、市级别技术能手10名,成为港口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2021年春节期间,工作室里热闹非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李博一边和就地过年的同事们探讨操作技巧,一边履行着一位人大代表的职责与使命。
围绕如何激发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他提出《关于促进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积极性的建议》。“立足岗位创新、创造,成为有一手‘绝活儿’的能工巧匠,是现代化港口建设对蓝领工人的基本要求。”李博表示,希望全社会关注企业创新,激励更多一线工人用技术创新成果为“蓝领”镀上“金色”。
展望未来,工作室成员们有着更高的目标追求。他们正在推进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到港口作业中,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作业线”,为港口行业技术升级与管理革新贡献更多“曹港范例”。
更多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真陈路1085号敉平大厦16层
订阅号
服务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真陈路1085号敉平大厦16层
电话:021-60719618
沪ICP备20022239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472
Copyright © 2008-2021 上海国腾广告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扫码手机查看
港口机械设备订阅号
港口设备服务号